文院学览丨“现代社会与文学中的情感问题暨《情感何为:情感研究的历史、理论与视野》研讨会”顺利举办
编者按
浙江大学文学院秉承“文以化人,学通古今”的育人理念,积极构筑师生学术交流平台。为进一步活跃学术氛围,增强学术素养,助力学院教学、科研建设和发展,“浙大文学院”特开辟【文院学览】专栏,及时回顾学术交流、讲座等相关信息,努力为师生打造高层次、高水准的学术交流平台。
2023年4月20日下午,浙江大学文学院观通学社主办的“现代社会与文学中的情感问题暨《情感何为:情感研究的历史、理论与视野》研讨会”在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900报告厅顺利举行。《情感何为:情感研究的历史、理论与视野》一书编者——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张春田与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姜文涛,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何吉贤,扬州大学文学院熊庆元,浙大城市学院人文学院范雪,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吴宝林,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吕彦霖,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李裕政,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张正萍,浙江大学文学院陈奇佳、史文磊、咸晓婷、邢程等学者参与了本次研讨会,活动由浙江大学文学院张广海主持。
在编者导读环节,《情感何为:情感研究的历史、理论与视野》的两位编者张春田老师和姜文涛老师分别作主题报告。张春田老师的报告“‘情感’视野与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”,从编译本书的缘起入手,从范式的角度介绍了《情感何为》和西方“情感”理论,提出以“情感”为视野,着重强调了在中国介绍“情感”相关理论与西方原发语境的不同。继而,张老师借王国维和台静农两个具体实例展示了“情感研究”的实践个案,并将“情感研究”上升到方法论层面,将其视作激活现当代文学研究、引导现当代文学研究向新的人文话语和视野开放的重要路径。
姜文涛老师的报告“长18世纪的情感美学与印刷文化——以英国为例”,以对《情感何为》全书的结构分析切入,引入了丰富的相关研究成果,并强调“情感研究”应下沉具体、深入相关领域。接着,姜老师借助对18世纪英国的印刷文化与英国现代文学(及其研究)、美学问题、现代知识形塑等多组关系的分析,展示了何为非抽象化的“情感研究”。
在专题研讨环节,张正萍老师、何吉贤老师、熊庆元老师先后作专题报告。
张正萍老师的报告“激情、行动与历史——情感史研究的一种可能性”,着重围绕“激情”(passion)这一概念,梳理了笛卡尔、休谟、斯密、卢梭、维柯对“激情与行动”“理性与激情”“情感与历史”等命题的论述,并从曼德维尔、休谟等的“起源研究”出发提出“情感史研究的一种可能”。
何吉贤老师的报告“丁玲与中国革命中的‘热情’”,以“热情”为关键词考察了丁玲一生的文学言说,借助于冯雪峰、瞿秋白对丁玲创作的分析和丁玲的回应,展现了作为丁玲的文学创作乃至于20世纪中国文学背后动力的“热情”,借助“热情”重新确定了丁玲文学创作的几个阶段,重新打开了丁玲的文学文本。
熊庆元老师的报告“情感与革命:1960年代‘社会主义教育剧’中的情感问题”,围绕《年青的一代》和《千万不要忘记》两个重要文本中“情感”要素,对“情感的革命化”和“革命的情感化”这一双向过程以及“革命情感的时空结构”展开诠释,呈现了不同于以往“社教剧”研究范式的思路。
在圆桌讨论环节,来自不同学科的范雪、史文磊、咸晓婷、邢程、李裕政等老师围绕“古典文学中的情感机制”“情感结构与二十世纪中国的关系”“中国革命中的‘情感政治’”“对‘情感’命名成为文学叙事的动力”“反义考虑中‘情’的隐微和掩藏”“‘情感+×’作为讨论维度”等话题进行了讨论与回应,尤其在跨学科跨领域的视野中思考和探讨了古代文论中的“诗缘情”说、“情”“性”并称现象、“哀而不伤”的情感机制和批评标准,指出古代文学/文化研究在“情感”领域挖掘的不足及其怎样与西方“情感”理论进行磨合适应等问题。
在研讨会的最后,陈奇佳老师作学术总结。陈老师将《情感何为》视作成体系的“情感研究”阅读指南,以情感与信仰、情感与经验/感官想像、情感与欲望、作为面对技术挑战的疑问与忧思的情感、古典中国的“情感”机制等谱系和线索概括了本次研讨会乃至“情感研究”的主要思考进路,尤其提出了中国古典文学——尤以中晚明文学为代表——中的“情感”机制在当前还未完全话语化且难以理论化的问题。
研讨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。
图文丨李辰昊
编辑丨田逸婷
审核丨严晓芳